蛛網膜下腔出血,一個發(fā)病突然、死亡率極高的腦出血類型,結局最讓患者家屬感到追悔莫及。其實,如果能早期識別一些癥狀,爭取到更多的救治時間,不僅可以保住生命,而且多數可以完全恢復、回歸社會和家庭。
一、發(fā)病前表現
原發(fā)性蛛網膜下腔出血起病前可以沒有任何表現,如果有癥狀的話,多半是因“動脈瘤”或“腦血管畸形”引起的壓迫癥狀,如偏頭痛或眼肌麻痹(眼球運動障礙)等。
由于“蛛網膜下腔出血”和“高血壓性腦出血”的原因不同,所以發(fā)病前不一定有高血壓,發(fā)病時血壓也不一定很高。
蛛網膜下腔出血發(fā)病時,往往伴有一些誘發(fā)因素,如體力活動、劇烈運動、情緒激動、用力咳嗽、用力排便、飲酒后激動、突然跌倒、性生活等,在這些情況下往往伴有一定程度的血壓波動。
二、發(fā)病時表現
1、突然發(fā)生的劇烈頭痛
蛛網膜下腔出血絕大多數為突然起病,突發(fā)性頭痛。頭痛劇烈,經常被描述為“這輩子從未經歷過的頭痛”!
頭痛開始局限于一個部位,以后很快波及全頭部,并可延及頸項部及背部疼痛,有的還可出現下肢的疼痛。這是因為血液沿著蛛網膜下腔擴散,對腦脊髓膜和脊神經構成刺激的緣故。
2、頸項強直
由于出血波及之處主要在蛛網膜下腔,所以腦膜刺激現象比較明顯,除了劇烈頭痛,還常常出現頸項強直。這是由于支配頸部肌群的神經受到刺激后,引起的頸部肌肉發(fā)生痙攣性收縮和疼痛,頸部僵直,活動受限,被動屈曲頸部時有阻抗感,下頜(下巴)不能貼近胸部。
3、伴隨癥狀
★與頭痛伴隨的主要是惡心嘔吐,一些病人因頭痛劇烈而煩躁不安;
★大腦半球表面的出血可以引起抽搐;
★顱腦底部的出血可以出現腦神經損害,而有眼肌麻痹、復視等表現;
★如果出血量較大,病人可以迅速出現意識障礙,輕者神志模糊,重者昏迷。
★由于出血很少破入腦實質,所以偏癱等局限性腦損害的癥狀較少見。
4、老年人發(fā)病的識別注意點
一些年齡較大的老年人,由于老年性腦萎縮使得蛛網膜下腔容積較大,加上老年人對疼痛的敏感性下降,發(fā)生蛛網膜下腔出血時頭痛不明顯,甚至沒有頭痛癥狀,相反倒容易出現突然發(fā)生嗜睡、意識模糊甚至精神障礙;少數病人伴有血壓下降,貌似“休克”,容易引起漏診。
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死亡率約30%左右,多見于動脈瘤破裂后出血量較大導致昏迷者。有的病人出血后病情漸趨穩(wěn)定,以后又因再出血而死亡。
蛛網膜下腔出血繼發(fā)癥狀—腦血管痙攣
急性血管痙攣:在蛛網膜下腔出血后立即出現,持續(xù)時間短,多在24h內緩解,國外學者動物實驗證明當向動物頸部蛛網膜下腔注入新鮮血液時,即出現Willis動脈環(huán)及其分支的急性雙側彌漫性血管痙攣。3min內痙攣最為明顯,多數持續(xù)在30min以內,少數可達數小時之久。并且第2次出血所引起的腦血管痙攣,常常比第1次更強烈而持久。
遲發(fā)性血管痙攣:多在蛛網膜下腔出血3天后發(fā)生,最常見于出血后第5~10天,一般在4天~3周,可持續(xù)2周左右,絕大多數于1個月內血管管徑恢復正常,少數也有達數月之久。
?、郯l(fā)生部位:蛛網膜下腔出血后之腦血管痙攣可發(fā)生于顱內動脈的各個部位,但以Willis環(huán)動脈及其分支最為常見。過去認為腦血管痙攣主要發(fā)生于頸內動脈系統,隨著MRA、DSA的廣泛應用,發(fā)現椎-基底動脈的腦血管痙攣也不少見。血管痙攣范圍與動脈瘤部位有密切關系。常見的動脈瘤部位有前交通動脈瘤、頸內動脈瘤、大腦中動脈瘤、大腦前動脈瘤、椎-基底動脈瘤、多發(fā)性動脈瘤等。
?、芘R床表現:腦血管痙攣致腦缺血梗死的臨床表現主要有:蛛網膜下腔出血癥狀經治療或休息好轉后出現惡化或進行性加重;意識障礙與腦血管痙攣關系密切,意識障礙逐漸加重或為昏迷→清醒→再昏迷的病程;出現偏癱、偏身感覺障礙、失語等神經系統定位體征;出現頭痛加重等顱內壓升高癥狀;腰穿證實無新鮮出血;腦CT掃描沒有發(fā)現新鮮出血高密度影。多數患者表現病情發(fā)展緩慢,經數小時或數天逐漸出現較重神經障礙體征,可伴或不伴有意識變化,極少數患者亦可急性起病,迅速發(fā)展。
標簽:蛛網膜下腔出血
小孩18個月,摔了一跤,左側腦袋受力,ct顯示蛛網膜下腔出血,事發(fā)一個多小時以后右側胳膊,
1彌漫性腦損傷,2創(chuàng)傷性腦疝,3創(chuàng)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,4腦室出血,5骨盆骨折,(左側恥骨下
我半年前得了蛛網膜下腔出血,現在已經半年了,現在有時血壓忽高忽低,高時頭暈,不敢動。
蛛網膜下腔出血病人從出血開始算起兩個月,能下床走路,可以伺候月子嗎?
重型閉合性顱腦損傷,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,深昏迷一個月,是否有醒的可能!
copyright © 2012-2024 廈門沃鴻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閩ICP備13021446號-19